热门关键字:经济学家    部委学者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手机网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热门

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查看详情

9月18日周延礼出席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浏览次数:1348次      更新时间:2020-09-18 16:02:58
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 迄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二届。是每年定期在北京举办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盛会。第23届科博会2020中国金融论坛定于9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出席会议并发言。

以下为会议实录:

感谢主持人的热情介绍。刚才听了李行长、蔡主席演讲很有启发,我想结合保险工作,谈谈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最热的词汇,如何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这个脉搏,拥有数字技术,防范金融风险,更好的服务金融业、保险业转型升级是我们要重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要全面地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脉搏,分享数字红利。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联合国贸发会有一个数字统计报告,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要占GDP4.5%到15%之间,为什么差距那么大,这也是数字造技术造成的,有些国家发展比较好,有些发展比较低,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权威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是35万亿,占GDP36%左右。还有一个统计,对未来的5年左右的时间的预测可能会有一个高速的发展。可能五年之后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会达到60万亿左右。

这个预测,我相信是基于我国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广泛的嵌入到生活当中所带来的。大家知道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专门提出了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对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的新基建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了解各省都根据需要安排了一些新基建的项目。重点是瞄准了5G和5G网络建设、人工智能,包括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

随着全球新一轮的数字经济浪潮,我国发布实施了新基建一系列的国家政策。领先实现5G网络的全面覆盖,并借此加快实现我国金融业、保险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目前作为重点的5G网络基站建设,正在加快的推进,预计未来3到5年5G网络新基建就会全面的普及。新基建极大推动以5G网络为基础的数字技术生态和数字产业链的构建,进而使数字技术赋能金融与金融相关的一些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融合。金融业从中会有很大的发展,从中借助科技,实现政策性的红利。

第二个问题介绍一下,要做好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要做哪些工作?要扎实的做好转型工作,必须要强化数字化转型。大家知道保险业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已经是第二大保险市场,科技赋能保险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是我国保险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尤其是疫情发生之后,无接触经济出现,要保持社交距离,数字经济、移动互联网给保险业带来一个发展的契机。今年1到7月份,保险业也没有因为无接触,不产生业务增长。恰恰相反,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之后,保险业的增长还是稳步的提升。第一季度是增长到4%左右,第二季度增长7%左右,我预计全年保险业应该有一个双位数的增长,在疫情条件下实现这样一个增长是难能可贵的,得益于数字技术广泛的应用,取得这样的业务增长。下一步,一定要牢记保险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使命,把数字技术的发展机遇应用好。保险+科技战略布局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重塑了保险业商业生态,数字技术的快速跟进是保险业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激活和创新活力的助推器。面临着新技术浪潮,传统保险,在线保险以及专业的中介机构,要密切关注数字技术发展的趋势,发挥保险的赋能优势,携手并进、合作创新,逐步推进整个行业的供应链、数字化的转型。

这一点上应该得益于很多科技企业,冲劲很强,积极与保险业加强这方面合作。现在有一些保险公司把原来的保险主业,投资主业都逐步转化成了保险+科技,投资+科技,投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保险业双轮驱动+科技发展这样一个模式。给大家举个例子,平安保险以前是搞保险银行投资,现在就是按照科技型的金融机构这样的方式发展。当然也是一个金融控股公司,同样情况下没有科技的支撑,实现这样一个发展是非常艰难的。所以科技数字化转型是保险业一定要牢记的使命。

第二是要牢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增强数字驱动、保险服务能力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必将将数据智能、网络协同融合发展。数据的理念逐步加深,数据产业和要素市场的配置、优化和完善。保险行业内外数据开放,共享以及流动性越发活跃。因为,保险是靠数据来吃饭的,没有数据,产品品定价没有基础。所以大数据对保险业定价至关重要。这些数据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推动保险业、金融业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关键,数字化转型将驱动金融运营和服务同样不断的进行升级。从金融业来看,金融是数据密切的行业,其实管理风险主要是靠数据,靠数据来运营。数据驱动下的金融业将会是更多金融创新,在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金融业、保险业获得大量创新成果同时,一定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这次会议是由科技部、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的,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了,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据我所知,有很多一些保险机构及时进行知识产权注册,中国人寿、平安都有数万件知识产权的注册,特别是专利注册标准的制定权,制作权等等。这些都是保险业在服务新经济时代的要素生产要件。通过申请专利,商标注册等方式,保护好自主创新的产权成果,建立起自主技术标准的体系,来替代对国外有相关技术的依赖,解决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乐观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将有更大的提升,构建协同金融新生态,也会进一步加快速度。

第三点我们要牢记保险价值的规律,提升在线服务、数据处理的能力。因为保险的规律是服务经济的发展,尤其疫情暴发之后,云上化、服务化、无接触,给保险营销带来困难,同时数字化的运行之后也解决了营销的难点、痛点。尤其是区块链服务风险管控,因为我们有些中台和后台风险管控完全依靠数据。通过大数据运算和处理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云计算、物联网服务消费金融,健康产业,汽车行旅这些产业,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数据收集,客户的画像,场景分析以及策略的设计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推动了保险服务的运营方式,高效而且多元化,多元化的保险生态对接了服务实体经的方方面面。

数字技术也重塑了保险价值链,以数字技术支撑实现了保险服务链条外延,保险利用了生态化连接,加快了保险服务触达消费者的多维度,进而提升了连接的密度。保险业也进一步的坚持了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提供的交互和快速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优化了客户服务的体验,提升了保险消费者获得感,进一步丰富了保险产品,全面提升了保险服务的全面性。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来发展人们所需要的保险产品,尤其是健康保险产品。

这是我讲第二点,第三点是最后一点。要强化监管的力度,全面的防范市场风险。因为做监管就要讲监管,如何监管刚才我听李行长谈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监管要把握程度,不是硬性监管就会达到理想的初衷。法律法规市场规则新技术共同作为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下的新金融体系平稳运行,这提供了建设的基础。依法监管,要面对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升级和影响,监管方面要积极统筹规划,从风险管控、信息保护、正向创新三个维度来综合施策。

一要发挥新基建对保险风险管理,底层技术的支撑作用。在保险业新技术这种手段,打造的监控网络,为保险机构反欺诈起到一个防火墙作用。

第二个是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的金融新基建基础之上,保险公司得以精准识别风险,进行了风险预警,达到了服务精准性和防范风险的准确性。

第三个就是在新基建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金融业整体风险管控,特别是行业合规软件,以及高效的发展,持续的推进底层技术创造了一些条件。在加强监管第一个方面内容。第二个要注意信息的保护,规范这个数据商业化运行。在金融大数据的应用当中,未来对信息技术获得性大幅度提升,有望打破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渠道不通的局面,作出不同金融业态的数据壁垒,化解了信息孤岛的问题。

现在多元化的金融生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全社会的信息不能够共享,甚至部门信息、部门数据技术都是部门化,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前不久我得知上海对政府这种信息全面的开放,北京市也提出了关于区块链服务这个城市发展的布局。这些都为下金融业服务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都会创造一个条件。我们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前提就是要有一个高质量转型升级。低水平转型升级将会带来诸多问题,拖了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后腿,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新基建其中有一条加强数据中心的建设。

第三点规范和引导信息科技守正创新,一个是要积极拥抱新科技,第二个要充分评估技术和业务融合,潜在的风险。包括审慎、包容、弹性的创新,既要划定刚性的底线设置,一些硬条件的要求,同时我们要设置柔性这样一个边界,预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的工具,做好监管沙盒试点和推广,试点六个省市要做好监管沙盒的试点,三要利用科技将金融科技价值发挥在实体经济中,这些关乎到民生各个方面,可以推进金融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公司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智库联系处理。
政商智库网隶属于北京正商方略经济咨询中心是一家独立的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广泛联络国内外政府领袖、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学者等,举办国际峰会论坛、组织技术交流、行业研讨会及参访,为社会各界提供智力支持。联系电话:13810102624(王老师)。
主要业务领域有:战略咨询、公关服务、承接政府和企业委托、邀请专家出席论坛会议授课等